在經濟學家們日益對全球經濟增長前景感到悲觀之際,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總裁拉加德日前呼吁全球主要經濟政策制定者出臺一系列經濟改革方案,以避免世界經濟再度陷入衰退泥淖。
拉加德日前在法蘭克福憂心忡忡地表示,全球增長“依然過于緩慢、過于疲弱,其持久性面臨的風險正在累積”。拉加德既間接批評了老牌金融機構的不作為或者亂作為,也對經典資本主義國家云集的歐洲在提振經濟方面表現(xiàn)出的低水準感到相當擔憂,當然,她亦十分關注巴西、中國和俄羅斯等新興經濟體的經濟放緩對世界經濟帶來的可能沖擊。
世人注意到,在拉加德發(fā)表上述言論的前幾天,國際評級機構下調了對中國經濟的評級展望,此舉不出意外地遭到了中國的強烈反擊。值得反思的是,國際評級機構的看空行為折射出中國在培育類似金融力量工具方面的短板。同樣的命題也交給了歐洲,默克爾早就呼吁歐洲應當有自己的權威評級機構;否則,將很難擺脫美國對歐洲的經濟鎖定。不過,中國此間正在主導創(chuàng)建的亞洲金融合作協(xié)會,則被普遍認為是相當具有戰(zhàn)略意義的區(qū)域行動。有人將其與總部設在布魯塞爾的環(huán)球銀行金融電信協(xié)會(SWIFT)相提并論。此類判定盡管為時尚早,但結合中國今年加快建設的人民幣跨境支付系統(tǒng)二期,中國推進亞洲乃至全球金融基礎設施建設的行動,肯定有利于全球范圍內的金融信息的互通以及金融風險的預警。
另一方面,中國企業(yè)對美日等發(fā)達經濟體的成熟資產愈發(fā)青睞,今年一季度,中國企業(yè)的海外并購交易規(guī)模達到1130億美元,幾乎與去年全年的并購規(guī)模相當。說明志在積極獲取全球資源配置力的中國,正在以實際行動優(yōu)化全球經濟結構,進而促進全球經濟增長。
所謂經濟增長乃至經濟學本身都是一連串的事件,在這個不確定性依然是全球經濟最主要特征的時代,拉加德對全球經濟增長前景的警告,顯然值得美國、中國、日本和歐洲等主要經濟體的財經領袖聆聽。沒有人敢說,全球經濟不會面臨脫軌風險。而從2008年9月以來,差不多8年過去了,全球經濟也取得了一定程度的復蘇,尤其是美國,其在內生性復蘇方面取得的進步最為明顯。但是整體而言,全球迄今為止的經濟復蘇基本上可歸結為假性復蘇,是主要依靠貨幣放水取得的階段性成果,因而無論是復蘇基礎還是前景都很不穩(wěn)固,且由于注水過多,造成的系統(tǒng)性經濟風險反而日漸嚴重。
觀測經濟信心三維度
筆者認為,判斷市場對一國乃至全球經濟是否有信心,主要有三個維度:一是支撐全球經濟發(fā)展的內生性因素是否穩(wěn)定,二是主要經濟體的增長動力是否強勁,三是基于技術進步與金融創(chuàng)新的微觀主體的市場活力程度。在此基礎上,適度的信貸擴張才有可能提振經濟信心。
去年以來,有關中國經濟可能出現(xiàn)“硬著陸”進而成為全球經濟的最大風險,成為國際社會的重要話題,姑且不說上述判斷究竟有何實質性依據(jù),單就此話題背后蘊含的國際經濟格局變遷而言,近期國際市場頻頻發(fā)出中國經濟將硬著陸的聲音,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理解為投資者對全球經濟增長動力火車頭可能面臨缺位風險的擔憂。不錯,美國在所有發(fā)達經濟體中是基本面最好的,但美國恰恰又是全球經濟信心的最大透支者,美聯(lián)儲在金融危機之后向美國和世界經濟體系的拼命注水,盡管營造了一段時期的復蘇假象,但退潮之后留給新興經濟體的,又是普遍的經濟萎縮。相比之下,中國盡管的確面臨著“硬著陸”風險,特別是自去年6月份以來中國出現(xiàn)的股市動蕩以及隨后的匯市動蕩,加上實體經濟一直在下行區(qū)間里徘徊,以及市場對房地產泡沫可能破裂、經濟將進入“L”型周期的擔憂,使得本就準備唱空中國經濟的國際評級機構不時將看空中國的悲觀情緒放大。但是支撐中國經濟增長的動力并未消失,中國在過去一年里致力于激活微觀主體市場活力的努力正在取得成效,中國政府并未停止改革步伐,而是積極尋求關鍵領域的改革突破,且中國還留有足夠的政策儲備,一旦經濟出現(xiàn)斷層,將會通過強有力的綜合改革措施來應對。但中國決不會為了促進短期經濟增長而祭出損人并不最終利己的經濟政策,中國正在加強對復雜經濟系統(tǒng)的駕馭能力。所有這些,既是為了促進中國經濟增長,也是為支撐全球經濟信心而付出的大國行動。
但是,全球經濟并未出現(xiàn)拉加德所希望的各國一致行動,某些主要經濟體一邊施行不負責任的經濟政策,一邊又希望其他國家為自己的經濟政策買單?;诩夹g進步與金融創(chuàng)新的微觀主體的市場活力盡管在某些國家和地區(qū)有所表現(xiàn),但總體而言,主要經濟體均陷入“無債不歡”的惡性循環(huán)。
依靠技術與人力資本
預測經濟走勢是非常艱深的命題,拉加德呼吁美國提高聯(lián)邦最低工資水平,擴大收入所得稅抵免并增加家庭福利。歐元區(qū)需要出臺更好的培訓和就業(yè)匹配政策,以解決依然高達兩位數(shù)的失業(yè)率問題。大宗商品出口國家和低收入國家應該多元化。所有這些,至多只是提振全球經濟信心的微觀支點,但很必要。經濟史已經證明并將繼續(xù)證明:單純依靠信貸擴張,肯定不能為經濟信心背書。能夠給經濟提供足夠信心支撐的一定是以制造業(yè)為代表的實體經濟的穩(wěn)健,以及基于此的貿易價值鏈提升和金融業(yè)的匹配性成長。
正如中國經濟的長期增長一定是取決于以知識、信息、研究開發(fā)或創(chuàng)新所引致的規(guī)模收益遞增、技術進步、人力資本增長等核心內生變量一樣。全球經濟的長期增長,同樣離不開技術進步尤其是技術革命的推動和人力資本的顯著提升,否則,如果將政策著力點放在信貸投放上,無異于飲鴆止渴。